為什麼要先注重成長 (Growth)?而非祕技(Hacks)?

在深入談 GrowthHack (成長黑客)技巧前?我先先多花一些篇幅談談 Growth 這個議題,而非一下子就鑽入祕技( Hacks)的話題當中。

其實呢?更多的公司,其實真不太需要 Growth Hacks,他們所需要的是紮實的 Growth 概念。

讓我們打個比方吧,我很喜歡這樣一個比喻,如果我們將產品團隊按照 0-100 分:

  • 10分:沒人用的產品
  • 20分:Minmal Viable Product(MVP,擁有最小可行性產品)
  • 40分:產品可以跟顧客收錢了
  • 60分:Product Market Fit(PMF,產品所獲得的利潤足夠支撐團隊在市場上長久運營下去)
  • 75分:客戶回流高
  • 90分:壟斷市場

絕大多數的公司,根本都還達不到 Product Market Fit 的階段。這些團隊,根本不需要 GrowthHack 祕技。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紮實建造自己的「成長引擎」。

為什麼中小規模團隊更應該先注重「成長」

很多中小規模公司,能夠衝到Product Market Fit的階段,多半都是靠蠻力硬衝起來的。但是多半到一定的時間後,之後就會遇到成長的瓶頸。

這是因為幾點原因:

  • 創業題目踩到機會財
  • 老闆本人牛逼,但員工只是一般人,無法 get 到點
  • 商品部分特色解決了市場上的痛點,但是並沒有深入行程整套方案,完全解決市場需求
  • 急速擴充下招來的員工,並不是認同這間公司以及生產出來的產品、服務。他們是為了「高薪」才加入這間公司,所以執行的決策七歪八扭。

而這一階段的公司,為什麼成長上遇到瓶頸,是因為公司在產品執行與銷售上一直「漏水」。打個比方,就像是雖然花了大錢打了廣告,吸引了很多人注意到你的產品,但是觀眾根本對這個產品沒有 feel,看完就走了。

或者是雖然被吸引購買了產品,但是用了覺得沒有達到原本的期望,成不了回頭客,更別說推薦給朋友使用了。

這時候你的行銷就像漏水一樣,什麼都留不住。在這種情況下,學習 GrowthHack 技巧一點意義都沒有。甚至如果激烈的行銷,反而會在市場上留下更多的負評。

絕大部份的團隊,真不需要什麼花俏的行銷技巧。他們最需要的,其實是將銷售漏斗上的大洞補起來,也就是上一章提到的成長公式:

Growth = Conversion - Chrun

名詞解釋:

MVP

MVP,全名為Minmal Viable Product,這個字大家耳熟能詳,創業的部落格,常常提到這個 名詞,但是中文翻譯很難理解。因為大家通常是這樣翻譯的:

  • 最小可行性產品
  • 最小的解決方案

這到底是什麼呢?在這裏用一個比較傳統的例子去解釋,各位讀者應該比較能夠知道MVP是麼狀態。

比如說,今天你開一家雞排攤,在這個雞排攤你至少有一道產品:炸雞排,這個雞排就是你 的MVP,Minimal Viable Product。

PMF

PMF,全名為Product Market Fit,這個字大家也常在創業部落格提到,但是對這個狀態也不 熟悉。

這個狀態的定義其實就是:在生意開張之後,穩定可以經營下去,繼而養得起員工,持續成 長,這個狀態就是PMF。

以開雞排的例子,就是比如說你經營這家攤子,生意開始不錯。但是經營得很累時,想要花 兩個時間禮拜去日本自由行,玩到心情爽再回來開店。結果回來之後店的生意還沒有掉,這個狀態就表示達到了PMF,客戶已經真正需要你。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