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5: Business Strategy and Monopoly Theory

下午好,今天的演講者是皮特·泰爾。皮特是Paypal Palantir和風投公司Founders Fund的創始人,並且也投資了很多矽谷的科技公司,他今天要給大家講策略與競爭。謝謝你能來,皮特。

太棒了,謝謝你,山姆。謝謝邀請我來演講,我一直堅信在商業領域如果你要創建一家公司,如果你是一名創業者企業家,你肯定希望壟斷市場避免競爭。因此只有失敗者才相互競爭,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我想要講一個基本問題:如何給公司創造價值?什麼使得生意有價值?我認為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說明,對於一個有價值的公司無外乎以下兩點:

  1. 公司為世界創造了X美元的價值
  2. 你佔有X美元中的Y%

問題是,人們在分析時經常會忽略一點:那就是X和Y是完全獨立的變量。所以X可能很大,而Y很小亦或X可能是一個適中的值,但只要Y很大你仍然能賺很多。因此要創立一個有價值的公司,你必須創造出價值,並且獲取該價值的一部分。

為了說明這裡有個對比的例子:如果你比較美國航空業和像谷歌這樣的公司,如果只是比較兩者的規模,你會說航空業仍然比搜索引擎更加重要。如果只是比較收入的話前者有1950億,這是12年在美國本土的收入,而谷歌才500億多一點。誠然從直覺上來說,如果要你做一個選擇是不再乘飛機旅行還是不再使用搜索引擎,直覺上來說飛機旅行確實比搜索更重要,這還只是對於美國本土的數據。

如果放眼全球來看航空業比搜索引擎,或者說比谷歌的收入就更多了,但利潤率就少多了。這裡有12年的利潤率的數據,縱觀美國航空業的百年曆史,累積起來的利潤幾乎為0,公司會賺錢但也會階段性破產,然後再重新融資,不斷循環這一過程。這反映在航空業的總市值上,美國航空業的總市值大約只有谷歌的1/4。

因此搜索引擎的業務規模,雖然比航空業小很多但卻更有價值,我認為這很好地反映了X和Y值的差異。

如果我們考慮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完全競爭的市場既有優勢也有劣勢。你們在“經濟學I”中學過這部分內容,這很容易進行建模。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經濟學教授喜歡談論完全競爭。第二個優點是它很有效,尤其是在靜態下消費者剩餘簡單明了。此外政治上這也是有好處的,社會中需要有競爭,當然也有很多負面的東西。如果你進入競爭很激烈的領域,那就不太好了,因為賺不到錢,我們稍後再繼續講。

我認為公司有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完全競爭,另一個極端是壟斷。壟斷公司的市場份額長期穩定擁有更多資本,如果你們公司​​能不斷發明新產品並壟斷市場,那麼我想你們就創造了很有價值的公司。因此,這個世界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即存在兩種截然不同類型的公司,一種是完全競爭的公司,另外一種則是壟斷的公司,鮮有公司介於兩者之間。

這種兩極分化人們還不太理解,因為企業家通常會掩飾他們公司的真實情況,也許這不是商業世界中最重要的東西,但一定是人們不理解的最重要的商業內幕,只有兩種類型的公司。

我來講一下他們撒的謊,大家看一下這個圖,這個圖表示了公司從完全競爭到壟斷的整個範圍,表面區別並不大。因為壟斷的公司通常假裝自己並不壟斷,他們會說:因為我不想被政府監管,不想被政府找上門來,因此永遠也不能說我是壟斷的。

因此壟斷的公司都會假裝他們處於激烈的競爭中,在另外一邊如果公司處於激烈競爭中,並且你的公司不怎麼賺錢,你通常會撒謊說你做的東西非常獨特,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競爭激烈,因為你想要和其他公司有所區分,這樣才能吸引投資之類的東西。

因此壟斷的公司掩飾自己的壟斷,無法壟斷的公司則拼命假裝壟斷,中間的差異就變小了。但他們之間的實際差異是挺大的,因此由於企業家的撒謊,把公司說的和實際情況不一樣,公司的實質就被扭曲了。

我們深入講解一下他們的謊言是如何奏效的,作為一個非壟斷公司,通常的謊話就是我們的市場很小。而壟斷企業的謊話, 通常是說我們處於的市場比看起來大得多。通常,如果要用集合來說明,壟斷的企業通過說謊把自己的市場描述成多個巨大市場的並集,而非壟斷企業則謊稱自己的市場是多個市場的交集。

實際上就是非壟斷企業,把自己的市場描繪的極其狹小,並說自己是市場中唯一的公司,壟斷者則把市場描述的極其巨大, 並說自己只是眾多競爭者之一。

這裡有些實際的例子,我總是把餐廳作為糟糕生意的例子。一直有一種觀念認為資本與競爭水火不容,對於擁有資本並積累資本的人來說,完全競爭的世界會因激烈競爭使得資本耗光。那麼假如你開了家餐館,沒人願意給你投資因為不掙錢,所以你不得不編一些特別的故事。比如你可能會說:「我們是帕羅奧圖唯一的英國菜館(注:位於加州聖克拉拉)」。英國菜帕羅奧圖當然這是個很小的市場,因為人們可以開車去山景城甚至門洛帕克,並且幾乎沒人只吃英國菜,至少沒有這樣的活人吧。以上就是一個編造出來的狹小市場。

還有一個關於好萊塢的例子,可能會編這麼個電影劇情來拉投資,比如一個大學橄欖球明星加入了一個黑客精英組織,捕捉殺死自己朋友的鯊魚,這是我瞎編的,沒有這種電影。但問題是,這種算成功的劇本嗎?這只是一個老掉牙的劇情。

類似的電影很多競爭激烈,很難掙錢。好萊塢做電影的都不怎麼掙錢太難了。大家也總是會問,這個雜糅而成的交集是真​​的嗎?靠譜嗎?有價值嗎?當然創業公司也有類似情況。

糟糕的情況是,把一些時髦的詞分享移動社交應用啊之類的糅合在一起,編成“故事”,而不管這種胡亂拼湊有沒有市場。這種創業公司必敗無疑,用時髦詞詞堆砌起來的公司,這樣的模式通常不會成功,就如狗熊掰棒子結果一無所成。好比北達科他斯坦福大學想把斯坦福大學和北達科他大學結合起來,其實既不是斯坦福大學也不是北達科他大學。

我們看一下相反的情況比如說,這個做搜索的公司谷歌大約有66%的市場佔有率,它完全統治了市場。近些年來谷歌不把自己說成是一個搜索引擎公司,相反的是它使用了許多不同的說法,比如穀歌有時會說自己是一個廣告公司,因此如果從搜索的角度來說,它的市場佔有率是相當大的,完全就是壟斷。它甚至比90年代的微軟的壟斷程度還要高,也許這就是為什麼谷歌賺了那麼多錢,但如果谷歌把自己說成是廣告公司,好吧搜索廣告的價值是170億,搜索廣告的上一級是線上廣告線上廣告的價值就多多了。再向上一級美國廣告市場的價值更大,如果放眼於全球的廣告市場,價值差不多有5000億,谷歌只佔了3.5%,只是這個巨大的市場的很小一部分,或者谷歌不想把自己稱為廣告公司,可以說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

抱歉,我想一想科技市場的價值差不多有1萬億,此時你可以說在科技市場中谷歌與生產自動駕駛汽車的公司競爭,與蘋果在電視和手機領域競爭,和Facebook競爭,與微軟在辦公軟件上競爭,與亞馬遜在雲服務領域競爭,我們處於一個巨大的市場,競爭到處都是。我們不是政府盯著的那種壟斷企業,不管怎樣我們都不該被監管。

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公司通常都具有強烈的動機,扭曲市場的本質把自己公司的本質掩飾,因此在科技領域你需要關注的是:細分的市場。大家可以想一想那些大的科技公司: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這些公司年復一年積累了很多錢,利潤非常高,可以說美國的這些科技公司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建立了這種壟斷的企業。

從這些公司可以看出,他們積累了非常多的錢,甚至有時都不知道拿這些錢來幹啥。

現在我講一下,怎麼建立起壟斷。我認為要想建立一個壟斷企業,其中一個與直覺相反的想法就是:你需要進入小的市場。如果你在進行創業,你想要壟斷,你想讓你的新公司成為一個壟斷企業,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如何獲得巨大的市場佔有率?

答案是從一個小的市場開始,佔領這個小市場。然後隨著時間推移再以這個市場為中心,進行擴展。從一開始就進入一個巨大的市場,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因為這種做法表明,你還沒有明確的市場定位。這通常意味著激烈的競爭,各方面競爭都很激烈。矽谷幾乎所有成功的企業 都是先進入一個小市場然後再進行擴展的。

比如:亞馬遜從一個書店開始,我們有世界上所有的書,因此我們的書店肯定是全世界最好的,這是90年代起家的網上書店,這是之前從來沒有的,之後亞馬遜擴展成了一個什麼都賣的電子商務公司。

eBay從賣糖果盒起家,然後也賣過毛絨玩具,最終發展成了一個賣各種東西的平台。非常反直覺的是這些公司通常都是從一個非常小的市場開始,人們通常並不認為他們的創業點有價值。對於PayPal來說,瞄準的是eBay上的超級賣家只有大約2萬家。

1999年12月到2000年1月我們發布了產品,我們有種感覺市場也就這麼點,這是個很小的市場,上面都是屌絲,賣的東西都是垃圾。我們為什麼要進入這個市場?我們可以為這個市場裡的顧客提供更好的產品。兩三個月後,我們差不多就有了25%到30%的市場份額,我們邁出了第一步,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生意就從這裡開始了。

我始終認為,這些小的市場被低估了。

Facebook最開始也一樣,我也經常舉這個例子,Facebook最初的市場只是哈佛大學的1萬人,它從建立到佔據60%的市場只用了10天,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但這個例子總被商學院認為是非常荒謬的,因為市場太小了根本沒有價值。我認為商學院對於早期的Facebook、PayPal或者eBay的分析是:市場太小,幾乎沒有價值。

當然如果市場一直那麼小的話就真沒什麼價值了,但事實是他們後來都做大了,成為了非常有價值的公司。

與此相反的一個例子是,進入了巨大市場的公司,在我看來過去十年中很多清潔能源的公司就犯了各種各樣的錯誤,但其中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進入了巨大的市場。從05至08年的宣講材料可以看出矽谷中的一些做清潔能源的公司處在美麗泡沫中,開始他們認為自己身處的能源市場,市場的價值高達萬億美元,但你只是滄海一粟。

這樣的處境並不好,這意味著你的競爭者非常多。你甚至都不能把它們一一了解清楚,因此你需要創立一個在小的市場中獨一無二的公司,你肯定不想成為第四個線上寵物食品的公司,也不想成為第十個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的公司,亦或是帕羅奧圖的第一百家餐廳。

餐飲業的價值非常巨大,如果你做一個市場規模的分析,可能會認為餐飲業是一個非常適合進入的領域,但大的市場通常意味著市場中有無數的競爭者,很難脫穎而出。因此給大家的第一個反直覺的思想,就是進入小市場,進入那些人們注意不到的小市場,那些人們認為沒意義的市場,一旦有了一些根基,就可以不斷進行擴張進而形成壟斷的企業。

第二個--我喜歡研究壟斷企業的特點,很難用一個公式來描述它們。我一直認為在科技領域,縱觀整個科技史,每個時刻都是無法複製的,因此下一個“馬克·扎克伯格”肯定不是做社交網絡的、下一個“拉里·佩奇”肯定不是做搜索引擎的、下一個“比爾·蓋茨”肯定也不是做操作系統的。如果你只是模仿這些人是無法企及他們成就的。

因此,只有那些做著前無古人的事情的公司才有成為壟斷企業的潛力。打開《安娜·卡列寧娜》看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幸福的公司啊,不對,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在商業領域則剛好相反,成功的公司各有其獨特之處,而失敗的公司都極其相似,因為它們都沒有躲過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競爭」。

壟斷公司的其中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它們某種程度上壟斷了專利技術,我有一個瘋狂的原則,那就是你擁有的技術要比排名第二的公司好一個量級才行。亞馬遜的書比其他書商的十倍還多,也許不是什麼高科技。但是他們找到了一種有效的賣出十倍多的書的線上銷售方式。

PayPal出現之前,eBay上用支票進行結算,需要7到10天,PayPal比其快了不只十倍。所以你的公司,必須要有很大的改進才行,在某些關鍵的地方至少要有一個量級的革新。

當然,如果你能創造出全新的東西,那就相當於一個“無限”的革新。比如說iPhone是第一部智能手機,我的意思是也許不能說“無限”,但它進行了非常巨大的革新。我認為科技可以被用來進行巨大的改變。我認為網絡效應可能會帶來一些幫助,隨著時間推移可以形成壟斷的企業。

對於網絡效應來說很棘手的事情是,開頭特別難,即使每個人都知道這裡面的價值。

但這裡有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為什麼市場對第一個進入的人非常有價值?這可以用規模經濟來解釋如果你的公司生產成本很高,邊際成本很低,那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壟斷企業。

接下來還有品牌的問題,品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我卻不太了解這是為什麼,我從來不投資只注重品牌的公司,但我想品牌的確是可以產生真正價值的東西,我想其中有一個--差不多結束的時候我還會再講一點這方面的內容,顯而易見的是 出於某種原因軟件公司,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們在規模經濟這方面做得很好。

因為軟件的邊際成本為0,如果你能做出一個好軟件比現有的解決方案好很多的話,隨著相當大的規模經濟,你的公司可以迅速擴張,因此即使開始時的市場很小,你可以讓公司快速發展,並跟上市場增長的腳步,維持壟斷的優勢。

關於壟斷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壟斷一時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能進行持續性的壟斷。

矽谷中總有這樣一種理念,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我覺得笑到最後才會笑得最好,你要成為在你的領域裡笑到最後的公司,這樣的公司才是最好的。微軟的操作系統笑到最後已經幾十年了,谷歌的搜索引擎笑到最後,如果Facebook在社交網站這塊也能笑到最後,也是很有價值的。可以這樣想這些笑到最後的公司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發展。

如果你分析一下這些公司按現值計算的現金流量,看一下他們的利潤流和增長率,你會發現增長率比貼現率高得多。公司的價值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保持,01年3月我在Paypal也做過這個分析,那時我們的公司已經運轉了27個月了,我們當時每年的增長率是100%,我們用大約30%的貼現率進行貼現。

然後我們發現,01年公司3/4的價值,來自於11年及以後的現金流。不論你對哪家公司做此類分析,結果都是相似的。如果你試圖用這種方法去分析矽谷中其他的科技公司,例如Airbnb Twitter或者Facebook,任何新興的互聯網公司或者YC資助的公司,通過計算你會發現3/4 80%,甚至85%的公司價值都來源於2024年及以後的現金流,這是很遠的未來了。

在矽谷中我們通常高估了增長率而低估了持續性,因為增長率可以在當下進行衡量,可以得到準確的數據。但一個公司十幾年後是否還會存在,決定了公司真正的價值,這是一個很定性的東西。

如果,我們回來看看壟斷所具備的的特徵,專利技術網絡效應規模經濟,當你獲得市場份額形成壟斷的時候,這些特徵都同時存在於一個特定的時間內。但你也會想,這些東西會一直存在嗎?

因此這些特徵都有一個時間維度,網絡效應也具有時間屬性,隨著網絡的擴展網絡效應變得更加穩固。因此如果你的公司具有網絡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公司一定會做大並形成壟斷。專利技術一直比較棘手,你想要做出比世上現存的好得多的東西這樣才能吸引人們的注意,這樣你才能有所突破,但在這之後你不想讓別人超越。

因此你需要進行創新,但大量的創新並不意味著賺錢,大家想一想80年代的製造業,你可以做出比別人好得多的光盤和光驅,你可以席捲全球,但兩年後可能有人就會超過你取代你。經過15年的不懈努力光驅的性能得到了很大改善,對消費者很有好處,但對於這些生產光驅的公司來說卻沒什麼好處。對於科技上的巨大突破來說總會有這樣的問題,對於你來說當你有所突破的時候,你的創新必須是最後一個創新點,或者是一個可以保持很長時間的創新之處,然後你繼續不懈努力。動作迅速以至於沒人能趕上你。

如果你身處於一個不斷創新的領域,其他人也在這個領域致力於發明新的東西,這對社會是有好處的,但通常對你的公司來說則不是好事。

接著我們再說說規模經濟之前說講過了,我認為“笑到最後”這事挺關鍵的。我經常用下國際象棋來舉例,國際象棋中白棋先走,白棋約有1/3個兵的優勢,因此先走是有小小優勢的。你想要成為笑到最後的贏家,世界冠軍Capablanca說過 學習國際象棋必須從殘局開始,我對此非常贊同。

儘管這並不是你需要學的唯一的東西,但我們可以通過這個視角來問些問題,比如說為什麼這些公司在10年15年 甚至20年以後仍然可以保持領先?

接下來,我想從另外兩個稍微不同的方面,解釋一下壟斷與競爭的思想。我想這是創業的中心思想。

壟斷與競爭在整個創新的歷史中在科技中提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視角,近250至300年裡在很多不同的領域科技產生了巨大進步,我們發明了蒸汽機鐵路電話冰箱家用電器電腦飛機等等,在不同的領域都出現了巨大的技術創新,在科學領域也是類似的,近幾個世紀里科學界同樣產生了巨大的進步。

在思考這些問題時,人們通常忽略的一點是:X和Y是相互獨立的變量。這些東西之中有的具有非常高的價值,但發明它們的人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之前我們講過:你創造出X美元的價值並要抓住這X刀的百分之Y,通常在科學的歷史上,Y的值為0,科學家從未掙到錢,他們總是幻想著自己生活在一個可以從自己的工作和創新得到回報的世界裡。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幻覺,在技​​術領域,各種不同的技術領域,同樣由於偉大的創新產生了巨大的價值,但創新者卻沒有從中獲利。

因此我想,如果在科學和技術領域想要獲利,必須要抓住Y這一部分。但很明顯有些人一點也沒有抓住,假設你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你發現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但你卻沒有成為億萬富翁,甚至連百萬富翁都不是,你並沒有從中獲利鐵路的價值非常之大。

但絕大多數公司都破產了,因為競爭太激烈,懷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但也沒掙到錢,因此在這些產業中結構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的例子實際上非常少。縱觀近250年的歷史,很多實際上--Y值幾乎都是0,科學上Y是0,技術上也好不到哪去,因此很少有人能賺錢。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出現了諸如紡織廠蒸汽機一類的自動化進步,通過這些持續的進步人們提高了紡織廠和製造業的工作效率。每年差不多有5%到7%的增長持續了好幾十年,從1780年到1850年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但即使在1850年英國絕大多數的財富還是被土地貴族把持著,工人沒有掙到多少錢,資本家也是一樣,錢都在競爭中流失了。

當時有幾百人開紡織廠,這個產業--由於競爭激烈所以賺不到錢。我想,在過去整個250年的歷史中,大概只有兩大類公司 發明了新事物並賺了錢。

其中一類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形成的垂直綜合性壟斷企業:比如福特汽車或者標準石油公司,這些垂直綜合性壟斷企業,通常需要復雜的協調機制,需要把公司的各個部分以正確的方式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獲得巨大的優勢,這在今天已經不常見了。

這種形式的公司,只要能做好價值很大,這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企業。但我們現在的思維已經不一樣了,我們很難去參與高度複雜的事情,耗費的時間太久。我常常想起我在Paypal的同事埃隆·馬斯克,後來也在特斯拉和SpaceX取得成功。

我認為這些公司成功的關鍵在於,它們具有復雜的垂直綜合性壟斷結構,看看特斯拉和SpaceX這樣的公司,思考一下它們的技術突破很單一嗎?它們在很多個方面都進行創新。我不認為,它們在改進電池容量方面有巨大突破,或是在火箭技術的某方面有巨大突破,它們在單一領域沒有巨大的突破,不過他們很善於把各方面的創新整合起來,並且垂直整合的能力比其他競爭者都高。

特斯拉整合了汽車分銷商節省了不必要的浪費,之前這種浪費在美國的汽車領域經常發生,SpaceX拉攏了所有的轉包商, 與此不同的是其他航空公司,通常只選擇一家轉包商,轉包商就會形成壟斷控制利潤。這樣就使得這些航空公司很難賺到錢,因此我想垂直整合對於技術進步的意義還沒有被充分重視,如果人們意識到這一點會做的更好。

對於軟件來說,我想有一點是特別具有優勢的。軟件具有極大的規模經濟,很低的邊際成本,這是數字世界與傳統世界的對決,軟件可以很快地進行普及,這對於佔領市場是很重要的。

因為即使你進入的是一個小市場,如果普及太慢的話,其他競爭對手就會有時間進入市場和你競爭。如果在中小市場中,你的普及率很快的話,你就能佔領這個市場,這也是矽谷的公司以及軟件工業都很成功的原因之一。我想讓大家思考的是,人們對於一些創新能掙錢,另一些則不能,給出了很多不同的解釋。

我認為這些解釋,都掩蓋了“創造X美元的價值並獲得Y%”這一實質問題,因此人們對於科學家賺不到錢的解釋總是:科學界對賺錢沒興趣,他們做這個是出於慷慨之心,如果你總想著賺錢,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科學家。我並不是說人們不一定要每次都以賺錢為驅動力,但我想我們應該對這種解釋抱有懷疑的態度。

我們應該想想,這個解釋是否觸及到Y值為0的本質?

科學家所處的環境是不是導致,所有的創新產生的價值都在競爭中消耗掉了,因此他們才沒有賺到錢?

關於軟件業的一個錯誤解釋是,因為我們看到軟件公司賺了很多錢,因此我們就認為它們創造的東西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如果Twitter的人賺了幾十億美元,那Twitter的價值肯定比愛因斯坦做的東西高得多。

同樣地這種解釋也忽視了,X和Y是互相獨立的變量的事實,軟件公司只是抓住了X的相當大的一部分,而愛因斯坦沒有。因此縱觀創新的歷史、微觀經濟學,也就是行業的結構非常重要。有些人獲得了巨大的財富,是因為他們在行業中的結構正確。沒賺錢的人,通常是進入了競爭激烈的領域。

我們對此不應草率地進行解釋,我們可以對此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後,我們回到本次講座的主題:“失敗者才相互競爭”的概念。這是一種有點挑釁的說法,因為我們通常認為失敗者是那些不擅於競爭的人,我們通常認為失敗者是田徑隊跑的慢的、考試中分數不高的、或者沒考上好學校的、因此我們通常認為的失敗者是那些不擅於競爭的人。

但我希望大家重新想一想,考慮一下有沒有可能是競爭本身的問題,可能不是失敗者的問題。

而是我們沒有辯證地看待壟斷競爭的問題,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因為人們經常對公司的性質撒謊,我們一直以一種奇怪的方式,來解釋發生了什麼。我想這不僅僅是理智上的盲點更是心理上的盲點,我們在其中被各種各樣形式的競爭所吸引。如果其他人也在做同樣的事我們感到安心,“猿”這個詞在莎士比亞時期就有了,既指靈長類動物也是模仿的意思。模仿是人類的本性像猿一樣像羊一樣、像旅鼠一樣像獸群一樣從這些詞就能看出來,這是很有問題的,我們需要思考並克服它。

用競爭來檢驗有效性,是長久以來的一個問題,我們去做很多人正在做的事情,並不是因為群體智慧,也不是因為這些人證明了這類事情是有價值的,我認為這種跟風的行為是不正常的。每年差不多有2000人跑到洛杉磯想成為電影明星,只有差不多20個能成功,當運動員能好一點。因此你很快就能發現自己到底行不行,因此對社會來說損失能少點。

你知道嗎?你們在來斯坦福之前接受的教育,基本都沒有什麼競爭,坐在這件屋子裡的人都是天之驕子,與平凡的人進行競爭,你在初高中時期與他人進行的不是平等的競爭。那麼問題來了,這樣不斷競爭有意義嗎?當人們進入研究生院,或者去讀博後時,這樣的競爭有意義嗎?

亨利·基辛格有句名言,描述了哈佛大學的教授職位很稀少競爭很殘酷,這描述了學術界的景象,你可以想像那種瘋狂的樣子。為什麼職位很少時人們還如此的瘋狂?但我想其實這裡面的邏輯很簡單,當你和其他人差不多時,當你和其他人的客觀差異非常小的時候,就必須通過殘酷的競爭,來維持你的優勢,通常虛構要比實際的成分多。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一個自身的例子,在8年級的時候一個小伙伴在我的紀念冊上寫道,我知道四年之後你一定會進入斯坦福 四年之後在高中畢業後,我真的去了斯坦福大學的法學院,最後供職於紐約的一家法律事務所。一個外面的人拼命想進去,裡面的人拼命想出去的圍城。正是由於這種奇怪的原因,我意識到這樣下去並不是一個好主意,因此7個月零3天后我辭職了。當時一個同事跟我說,皮特,真為你的離開感到高興,我就沒有勇氣逃離此地。

其實離開很簡單,打開門走人就是了。但很多人卻一直為輸贏所困,從而錯過了重要的有價值的東西,不論在何領域,競爭確實能讓你變得更強。因為你在競爭的同時,會與你周圍的人進行比較。你會想如何打敗身邊的人,如何做的比別人更好,這樣你就會變得更好,我從不否認這一點。

但是這樣代價太大了,因為你忽視了更重要的問題,忽視了什麼才是真正具有價值的東西。因此我想對大家說的是不要拘泥於,大家都盯著的彈丸之地。也許下一個轉角就會遇到沒人發現的巨大機遇。

謝謝大家。

有人想問問題嗎?什麼?嗯,對。我用幾分鐘來回答幾個問題。請講:

Q: 正如你所講的更深層次的競爭看起來都是很相似的,因為人們會撒謊進行掩飾,那麼當一個主意比你的方法要好時有簡單的方法來確定之間的差異嗎?

A: 我考慮這個問題的思路是:實際的市場是怎樣的?要看市場是怎樣的而不是創業者編的誇大或縮小的故事,但真實的市場是這樣嗎?

因此當你認識到人們有充足的動機去撒謊時,你就會想去弄明白真實的市場是怎樣的了。

Q: 您提到的哪些方面的壟斷在谷歌身上有所體現呢?

A: 他們在廣告網絡上具有網絡效應。他們的專利技術讓他們得以騰飛,因為他們的網頁排名算法比當時的搜索引擎好的太多了,此外還有規模經濟,因為谷歌需要存儲所有這些不同的網站。因此谷歌也就有了品牌效應。

谷歌具備所有以上四點,也許專利技術不是那麼突出,但不管怎麼說4個要素它都具備了至少3個方面非常好。

Q:如何把您講的東西用於分析Palantir(和Square)?

A: 噢這些公司只是把這些支付系統簡單拷貝到移動設備上了。Square和Paypal它們的區別只是讀卡器的形狀不同,一個是三角學一個是方形僅此而已,也許有的時候模仿者沒有把形狀考慮在內。

Palantir是一家情報公司,市場很小,使用的專利技術非常不一樣。我們專注於人工與電腦的結合,而不是市面上主流的用電腦替代人工的方法,因此Palantir做到的是進入小的市場,以及擁有專利技術。

Q: 當成立一個公司並設計公司路線的時候,我們通常避免創造人們不想要的東西來降低風險,但我認為年輕的發明者有靈感去建立,複雜的系統。好的問題是對精益創業有什麼看法?

A: 就是先建立簡單系統從用戶那得到反饋不斷改進,而不是建立一個複雜的系統。

我個人對此,是相當懷疑的。我認為那些偉大的公司都做到了巨大的改變,以此和其他人區別開來,他們通常不會做大量的用戶調查。經營這些公司的人有時會有輕微的亞斯伯格症,不容易受別人影響,不會被別人的想法或說法所阻止。

因此精益創業過多的關注於形式上的重複,而沒有通過和公眾建立溝通,來驗證實際效果風險問題。也是精益創業需要面對的一個棘手問題,因為通常來說你並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減輕風險。

如果你用足夠的時間來了解客戶需要什麼,那你已經錯失機會了。當然如果為不重要的事情投入太多精力,這也算是一種風險,可能從某種角度來說,去法學院唸書沒什麼風險。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風險又很高,因為這樣可能你一輩子都沒什麼突破了。

因此我們要從各方面綜合考慮風險,因為風險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

Q: 後發優勢是否暗示著競爭在一開始就已經存在了?在你開始下棋的時候棋盤上已經有棋子了

A: 大家總是糾結於術語,有些領域受到了人們大量的關注。我要說的是壟斷企業,通常是第一個取得突破的企業,你可以說谷歌不是第一個做出搜索引擎的,之前出現過其他搜索引擎,但谷歌的比其他人做的好太多了,他們第一次使用了網頁排名這樣的自動化方法,Facebook也不是第一個社交網站,我的朋友瑞·哈夫曼在97年就建立了一個叫做Social Net的社交網站,他們已經起好了名字,建立了社交網絡,這是Facebook出現之前7年的事情。

他們的想法是在一個虛擬的網絡空間,充滿了阿貓阿狗,使用特定的規則來進行交流,讓虛擬與現實的世界交織在一起。Facebook是第一個實名的社交網絡,我希望Facebook是最後一個社交網站,它是第一個產生重大意義的社交網站,人們不認同它是第一家是因為它只是把不同的東西聚集在一起。

Q: 如果有這樣一個人,在高盛幹了六個月後辭職了,現在斯坦福念計算機科學專業,您能不能給點建議讓他找到競爭優勢?

A: 我沒有很好的--我不善於做心理治療,所以我也沒什麼好辦法,在哈佛商學院有人做過一個非常奇怪的研究,找一些反亞斯伯格症的人,這些人極端外向,通常沒有什麼信念與想法,他們成長於溫室環境中。研究者觀察這些人長達兩年,在最後這群人成為了一群容易犯錯的人,他們想要抓住最後的機會。

在1989年哈佛的每個人都想為邁克·米爾肯工作,但過了一兩年他就因為垃圾證券的事進監獄了,他們對矽谷或技術一點不感興趣,直到99 00年左右互聯網泡沫達到頂峰之時,05 07年房地產泡沫時他們又去搞房產,還有私人股本之類的東西。

我認為用競爭驗證有效性這種傾向太深遠了。我不認為有什麼簡單的心理學公式能夠避免此類傾向,也沒什麼能夠推薦的,但我首要的出發點是,也許只佔考慮整個問題的一小部分。

永遠不要低估問題的嚴重性,我們總是認為別人會受到影響,我們很容易就想到哈佛商學院或者華爾街那幫人,但實際上我們也不能免於此類問題的困擾,我們總是認為廣告對其他人是有用的。只有那些笨蛋才會相信電視上的廣告,但這些廣告確實對我們所有人都有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學著去克服這種影響。

謝謝大家。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