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京东、阿里巴巴为什么争相布局社区小店?
新零售效率起来了之后怎么办呢?是不是把这个效率带来的盈利都装自己口袋里?不是,要把优化的效率返还给消费者。因为在你效率没有提升的时候,你为了提升用户价值、用户体验,要贴很多钱,当新零售提升了效率以后,应该把效率中的大部分盈利返还给C端用户。
比如说,一个社区便利店一个月不重复的人流在五千到一万人是很正常,也就是月获客量在五千到一万人,获客成本为零,如果我鼓励客户到门店自提,物流成本也没有了。社区便利店很多是24小时营业的,它的便捷性,以及对客户服务响应速度,对应了“多快好省”中的“快”,是任何电商没法竞争的。电商要做到一小时送达需要很高的成本,而便利店与消费者保持在500米的距离,可以做到10分钟、30分钟,要么你过来自提,要么我给你送过去。
“多快好省”中的“好”,便利店也具备。便利店已经在供应商端积累了很多好的合作关系,甚至具有一定的规模。
但便利店有两个痛苦,一是产品数量很有限,消费者在“多”这方面满足是不够的;二是便利店卖的东西卖得很贵,“省”这个字也做不到。
我们现在推的模型是,前面是一个便利店,上面有一个虚拟的、类似美国好市多(Costco)这样的仓储式零售商,我们的商品可以做到几千个,甚至上万个,因为它们不再占用门店的展示面积和门店的库存。我的获客成本本来就低,我再跟着2B补货,把消费者预定的大宗商品也送到门店,物流成本也会降低。
基于这么低的获客成本和物流成本,是不是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到比电商更低的加价率?传统零售不断加价的原因,是要顶住租金、人工的上涨,加价率没有20%至30%,传统零售没有法做。电商现在的加价率其实也要20%至30%,不然会亏钱。但新零售可以争取把产品的加价率控制在8%至10%,“省”这个字就有了。
“快”,只要愿意多走几步路,自提比别人送货还要快。或者增加少量成本,能够做到500米递送的话,这种速度一定是电商做不到的。
“多”,标准化的很多产品,我通过虚拟店向我的用户展示,丰富度就够了。
“好”,社区便利这种体系和上游品牌商已经建立一定关系了,品质优于传统零售,不亚于电商。
所以这样消费者“多快好省”的体验都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这个提高的前提是效率提高,加价率低,并且没有增加很多成本。
所以,效率决定成本,成本决定价格,这是我们心目中的新零售。
新零售的结果是什么呢?消费者满意,效率提高,营业额也跟着提高。很多社区便利店一个月营业额在15万到20万,我们现在目标是要让一个社区便利店,一个月做200万到300万的营业额,新零售要做互联网的乘法,而不是简单的加法。
我这么一说,很多传统零售商腿都软了。一个社区便利店服务一万人通常不是问题,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社区便利店有一万会员,一个月200万元营业额是什么概念呢?是不是2000人,每个人花1千元,就是200万元了?
所以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在一万人里抓住20%的会员或用户,使他们在你这每月消费1千块。而你这1千块的加价率很低,他们为什么没有理由把从传统零售和互联网电商零售中1千块的蛋糕,留给新零售呢?现在一二线城市,一个家庭每月的消费品低于2千块没法活,所以这个目标并不难。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传统零售都能够转化为新零售,有些传统零售就应该被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取代。比如柯达连锁冲印店,它没法转成新零售。
而刚刚例举的社区便利店,是我们看到的具备向新零售转型的原有业态之一。你看京东、阿里现在也反过来拼命去开线下小店。我们也看好社区生鲜、社区药房。
社区为什么变得这么重要?互联网讲究入口,人居住的入口就是社区,你在社区把位置卡住了,他就没有机会去传统零售大店。也就是说,如果社区小店的体验、产品丰富度、价格能够跟大店一样,消费者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所以,凡是带有社区性质的入口,都是未来新零售必争之地,社区便利、社区生鲜、社区药房。